道真历史
欢迎进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
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 » 走进道真 » 历史

道真历史

  • 字体
  • | 打印本页 |  关闭本页 |

【历史沿革】  道真自治县属遵义市所辖自治县。位于贵州北部,东经107°21′~107°51′,北纬28°36′~29°13′。由东而南至西,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、正安县接壤,由西而北至东,与重庆市南川区、武隆区、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连界。总面积2156平方公里。  
    道真地域,秦属巴郡,汉隶涪陵,隋归信安,唐入珍州。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,置真安州,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改真安州为正安州,民国3年(1914年),改正安州为正安县,均辖今道真地。民国30年(1941年)7月,析正安县东北地置道真县,以纪念汉代学者尹珍(字道真)而命名,治所土溪场(今玉溪镇)。1949年12月,县和平解放,隶属贵州省遵义专区。1958年12月,撤县并入正安县。1961年8月,复置道真县。
    1987年11月,撤县成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,辖7区1镇49乡。1992年“建并撤”后,辖10镇4乡。1993年9月,在“建并撤”前的49个乡政府及原玉溪镇所在地设办事处。2003~2006年,实施“撤办并村”。2008年底,辖玉溪、三江、隆兴、旧城、忠信、洛龙、阳溪、三桥、大磏、平模10个镇和上坝、棕坪、桃源、河口4个乡,共85个村(居)民委员会。

    【道真人物】 道真地处黔北边陲,历来交通隔绝,消息闭塞,早年少有人投奔外地而有所成就。然而却有三位贫苦农民远在1934年就投身红军,参加革命,并于1935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,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,成为道真最早参加革命和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作出优异贡献的人。他们便是道真籍的刘家华、刘家印、刘家扶三兄弟。一门之中,三人同入红军,同是党员,同步长征,实乃我县绝无仅有之家,足谱道真历史的光辉篇章。

    刘家华同志生于1910年。老家在现在的大磏镇大磏村上场口村民组。父辈有亲兄弟二人,刘家华的父亲刘延海为长,叔父刘廷玉居次。弟兄分居后,廷海育有三子“长子刘家树,次子刘家木,三子即刘家华”。家华幼年读过三年的私塾,家境贫寒,只得承袭父业,替人补鞋掌钉。兵荒马乱,山区哪有多少人通穿“钉掌帮”。刘氏多口之家,收入微薄,日子十分艰难。兄长刘家树无奈之下,便跟四川的谭席珍外出闯荡,之后回籍投李在华(曾受杨其昌委为旅长)处当兵度日。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竟被谭、李合谋杀害。刘家华见兄长丧命,时时揪心,但又无处告状伸冤;二兄长刘家木又拖家带口,难以度日,于是萌生了出外谋生的念头。叔父刘延玉也有二子长子刘家印、次子刘家扶。家境也十分寒苦,兄弟二人同有外出求生的心思。因此外出谋生,摆脱苦难便成了刘氏兄弟共同的向往。

 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,贵州连年军阀混战。蒋介石利用黔军43军军长李晓炎击毙黔军25军军长周西成后,又阴谋肢解了李晓炎的部队,结果周、李两败俱亡。李部教导师师长杨其昌(四川长寿人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涪陵专区副专员,已故)率残部潜回老家四川等待时机。1931年前后,黔军25军内讧,毛光翔和王家烈互争主黔大权展开激战之时,杨其昌见时机至来,乘势率部进入大磏、土溪活动,招兵买马,扩充实力。当时的大磏、土溪一带,匪去兵来,兵匪相继成灾,人民苦不堪言。刘氏三兄弟便在这兵匪相煎的年月,相继随杨其昌部队当兵吃粮,外出求生。杨后来参与蒋丕绪、犹国才、车鸣翼的联合倒王(王家烈)厮杀,失败后,乃于1933年率部退往黔东铜仁一带同王部的柏辉章、皮德沛继续征战。刘氏三兄弟也因此随杨部到了黔东的铜仁地带。

 1934年5月,贺龙、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从彭水进入贵州的沿河、印江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时,内争的黔军便调转枪口,一致对付红三军。1934年10月,红三军同任弼时、肖克、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在印江的木黄会师,红三军恢复“二军团”的称号后,两个军团决定向湘西发展。杨其昌部又奉命进入湖南的凤凰、辰州、永顺一线,伙同湘军阻击红二、六军团。当红二、六军团兵不血刃地攻下永顺后,便广泛深入发动群众,号召穷人争取解放,到处张贴、书写标语:“红军是穷人的队伍,是劳苦大众的救星”,“红军不打人骂人,官兵一律平等”,“打土豪,分田地,求解放”,提高了劳动人民的阶级觉悟,激发了劳苦大众的阶级仇恨,湘黔边区的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。蒋介石和王家烈急命杨其昌旅和湘军周燮卿、龚仁杰共三个旅万余人,尾随至永顺围击。湘西军阀陈渠珍也大为恐慌,纠集地方武装,向永顺进袭。红二、六军团决定发退为进,诱敌而后痛歼,便主动撤离永顺县城,北撤至十万坪地区设伏。11月16日黄昏,红军果在龙家寨的西山痛歼周、龚两旅大部之后,乘胜在扒总河又击溃了杨其昌旅,致杨旅被消灭殆尽。刘家三兄弟便于此时役脱离旧军队,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。

刘氏三兄弟投奔红军后,一同编入红2军团的第4师第11团。刘家华还任第2连的班长。1935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红二、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,开始长征。1936年开始,转战于湖南晃县(今新晃)的龙溪口,刘家华因作战英勇,多次立功,被提升为排长。此后从贵州的石阡、毕节进到云南的镇雄,渡过金沙江,翻越大雪山,于6月到西康的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。此时,红二、六军团又组成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,过草地,翻岷山,到10月20日才同中央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将名堡会师,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。12月,刘家华调4师供给部任指导员。后随贺龙的120师开赴华北,在河北省的河间战斗中负伤,伤愈后定为二等甲级残废,后任教导员、政委。1950年,西北军政委员会授予“人民功臣”称号。同年2月,任四川省盐务局人事科长。1951年4月,调贵州遵义专区盐务局任局长。1955年8月后,历任贵州省盐务局副局长、省商业医院院长、省五交化工局经理和省供销社监事会监事。曾常到各大院校和厂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,讲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奋斗精神,以激励年轻一代继往开来献身革命。1980年底,刘家华同志离去休养,享受厅局经待遇,往贵阳八角岩老红军干休所。1985年元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,终年74岁。

 1951年2月,刘家华同志从四川回到阔别20年的老家大磏,见家乡解放,父母健在,兄嫂子侄平安,由衷欣喜。当叙及刘家印、刘家扶时,便悲泪盈眶、感慨不已,他说:“说家印最先入党,当他提为副政委时,我才任指导员。翻越岷山后,就未见到他的身影。估计是红军过河西征新疆时期遇难的。至于刘家扶,是和我同赴华北对日作战时牺牲的,那时他已是八路军的连长。刘家华在缅怀之余,深感弟兄同时参加革命,惜乎他们英年是逝,要不,当有更大的作为和贡献。”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百废待兴,道真对两位英烈的生平事迹,由于资料匮乏,整理成文,以昭示后人,这不能不说是道真人民的一丝遗憾。

 熊先煜(1913~1999),字继璜,仡佬族,道真自治县三桥永锡人。幼年时,其父熊鹏飞被四川徐文光、段少清股匪杀害。立志挣脱苦难,远离家乡,投奔正安、贵阳,靠亲友资助上小学、中学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毅然投笔从戎,入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第四期,继入陆军大学第五期。毕业后,曾任国民党军队参谋、参谋主任、处长、团长、49军275师参谋长等职。

 1949年11月28日,275师起义,归遵义军分区指挥。12月11日,中共遵义地委、遵义军分区派熊先煜带一警卫排,协助梁子痒、陈彬带领的工作组,争取正安、道真两县和平解放。行至土坪,梁、陈决定以熊先煜的特殊关系先进正安县城,做“搭桥”工作,争取驻正安的宋希濂集团溃军两个团投诚起义。先煜向正安通电话得知溃军在凤山顶周围设伏,欲对前往和平解放正安、道真的人员进行堵击。先煜以地委、军分区交给的任务为重,断然决定,留下警卫排保护工作组,冒着生命危险,只身进正安县城。到凤山脚,遇上溃军持枪相对,义正词严将其斥退,脱险入城。继又冒险参加溃军召开的排长以上官佐会,面对持枪怒视的溃军官佐,机智沉着,晓以大义,宣传共产党的政策,耐心说服,使溃军愿意放下武器,投诚起义。溃军干扰排除后,梁、陈一行顺利进入正安县城。先煜又以家乡人、老同学、老朋友等关系广泛接触正安、道真两县的地方上层人士、叙旧谈心,劝其接受和平解放。在工作组领导下,圆满完成和平解放正安、道真的任务。先煜对正安、道真和平解放发挥的重要作用,受到中共遵义地委、遵义军分区的表扬。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军区司令部参议、重庆步校军事教员。

 1958年转业地方,曾任重庆市第八届政协委员,重庆市文史馆馆员。退休后,与其妻佟亦非合著《冯玉祥的故事》,主编《佟麟阁将军》(佟将军系熊之岳父),编成《卢沟桥抗日诗词选》,著有《白果诗集》。此外,还撰写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等方面的文史资料百余万字刊行各地书刊。

 先煜热心家乡教育事业,为创建道真中学积极呼吁,1945年道真中学成立后,捐赠一批图书。1997年,与其第熊先觉共同捐资赞助永锡家乡修建学校。

先煜为人厚道淳朴。病重临终前,嘱咐家人:身后不设灵堂、不烧纸钱、丧事从简。1999年9月18日逝世,享年86岁。子女遵嘱,将其骨灰分撒于北京公园香山佟麟阁将军墓前及永锡家乡。



关键字: